您现在的位置:槟榔之家首页>原果资讯

承载百年风雨的张新发槟榔

2025-10-23 23:34槟榔之家网编辑:admin人气:


在50岁以上湘潭人的记忆中,岳塘区街道旁一座陈旧而又有几分古朴的老宅子,是个槟榔家庭作坊。这个家庭作坊制作的“张新发槟榔”味道特别好,且红极一时。

1905年,是一个特殊的年份。这一年,湘潭以“寄港地”名义实质开埠,外国货轮相继进入。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修造业等应运而生,十分活跃的槟榔买卖也迎来了发展良机。

是时,“张新发槟榔”家庭作坊在湘潭外城街区挂牌营业,店面在正街,作坊在后街。雇佣的伙计、家族成员等数十人,从购籽到炮制,从卤水制作到招徕客人,所有的活计全都包了下来。

鼎盛时期,“张新发槟榔”总店设在九总。“九总”,是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地名。何谓“总”?明清年间,湘潭县筑城,沿湘江设置了十八处水上码头,湘潭人称其为“总”。“九总”即第九个码头。这里不仅有外国船员、各地药商、大小帮会,还有市井百姓、官宦贵族。所以,“张新发槟榔”的门店便开在这个人气旺盛的码头。

九总码头还常见“挑担人”,即货郎哥的身影。他们从闹市区进得货物,然后走街串巷,四处吆喝。做这种小本生意的人大都来自江西。“张新发槟榔”从城区扩散到乡下,依靠的就是这些憨厚的“江西老表”。

历史上,一些地方曾有过不少“红唇族”,但唯有湘潭人至今认为,槟榔是一种老少咸宜的休闲佳品。这,或许得益于湘潭为历代“药都”,槟榔的传统炮制工艺在民间广为流传,因而具有鲜活、顽强的生命力。

“张新发槟榔”在经历最初的昌盛之后,不久被卷入炮火纷飞的战乱年代。“挑担人”大多举步维艰,弃商从军,小百姓颠沛流离,槟榔作坊便日渐凋零。

然而,“张新发”的当家人是不会放弃老本行的。太平时期,就组织族人扩大店面;战乱时期,就关掉门面,只留下居家的老宅子,做一些邻近熟客的生意。此时,吃惯了“张新发”的老主顾们,虽不像以往那样可以每天悠然自得地挑选槟榔,但他们会隔三岔五地来买上一大包。那些要离开家乡的人,或返乡省亲的游子,也都会找上门来买些槟榔,行色匆匆地带往四面八方。

暨南大学有位湘潭籍教授,年少时吃惯了“张新发槟榔”,至今没齿难忘。两年前,教授曾经的嗜好引发了他的学生探索湘潭槟榔历史、地理文化习俗的强烈兴趣。其中有位女研究生,从广州只身来到湘潭,几经辗转,找到了张新发的传人。她满心喜悦地在老宅子里一住数日,踏上了挖掘“张新发”槟榔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之旅。

(来源:槟榔之家binglangzhijia.cn)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已推荐
0
  • 凡本网注明"来源:槟榔之家网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槟榔之家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中槟榔之家网,https://www.binglangzhijia.cn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  •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


  • 内容页右则广告位


图说新闻

更多>>
罗保铭此前要求扶持海南槟榔产业获央视点赞

罗保铭此前要求扶持海南槟榔产业获央视点赞



返回首页